蘋論:市民不要得些甜頭便收聲 – (李怡)

For the record.

蘋論:市民不要得些甜頭便收聲 – (李怡) – 2011年03月05日

財政司司長大幅修改預算案,把原先定下壓抑通脹的理念也推翻,這幾天市民的反應大致上分兩方面,其一是視之為意外之財,打算用在旅遊、購物等花費上,其二是將這「多餘的錢」捐給社福機構,幫助真正需要這些錢的人,響應和呼籲捐款者越來越多。
這兩個反應說明兩種現實,一是這樣的派錢方式並沒有幫到真正需要的人,沒有縮窄貧富差距,既沒有「利民」──隧道仍舊塞,公立醫療仍舊擁擠,沒有給市民帶來任何便利;也沒有「紓困」──買不起樓的仍然買不起,租金仍舊加,物價仍舊漲,全民退休保障和 15年免費教育也沒有着落。因此,確實只是派粒糖。
由捐款帶出來的另一現實,是說明市民先前對預算案如此群情洶湧,並不是出於私利,也就是說並非為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反對預算案,而是覺得預算案反映出政府沒有心為市民解困,沒有從較長遠的角度去解決香港樓價、通脹、醫療、教育、交通等等問題,沒有設法縮窄貧富差距。總的來說,就是沒有為香港經濟籌謀。財爺被問到他是否知道一碟粟米斑塊飯多少錢,他的回答是他最近沒有吃粟米斑塊飯。如果是對市民有心、負責的官員,他在坦承不知道一碟飯多少錢的同時,應表示對物價上漲是既知情也關懷的。
市民早前對預算案的憤怒,主要不是自己沒有收到錢,而是覺得這個政府既無能更無心。俗語說有錢好辦事。現在政府不是沒有錢,而是有六千億財政儲備。這龐大的財產不是要來派的,而是要來善用的。怎麼用呢?有人提出回購東西兩條隧道,這樣一來可使過海巴士經營成本下降,市民交通費減少,二來可解決塞車情況,市民節省了時間,而時間就等於金錢,三來少了塞車可改善空氣污染,公共健康提升。
也有經濟學者提出負入息稅,這就是個人或家庭入息沒有達到免稅額的,由政府給予負入息稅津貼,這樣可直接幫助貧窮人士。也有經濟學者提出廢除薪俸稅(去年薪俸稅收入不到 500億元,只是財政儲備的十二分之一)。廢薪俸稅可吸引人才來香港工作,也可以壓抑政府把總開支不斷猛增(去年總開支增 24%)。早幾年有人提出對發展創新科技的企業作稅務政策的補助。所有這些,都與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有關,是真正利民措施。當然提出來與真正做起來是兩回事,但市民的確沒有看到政府作這些方面的考慮。
注資強積金固然荒謬,直接派錢也派出問題。來港不足七年而沒有永久居民資格的市民固然沒有得到,而已經移民加國的 30萬仍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人士,卻紛紛向駐加香港經貿辦事處詢問「是否有錢派」。顯然派錢這政策是在議會過半數建制派議員的壓力下倉促出台的,是未經大腦的產物。
大幅修改預算案帶來的更大問題,是破壞了預算案需在提出前廣徵民意、而提出後基本上不能修改的制度。在壓力下大幅修改,等於把預算案當成諮詢文件。人們不禁要問,以後預算案提出,是否都可以討價還價?提出前是否要先給擁多數票的建制派議員過目並得到他們同意?傳統制度是否就這樣被一鋪玩完?

財爺宣佈改注資為大派錢後,有親政府人士稱讚他有從善如流的勇氣,也有建制派議員說作為香港人有了自豪感。如果從一個錯誤轉變為另一錯誤,而對利民紓困仍然無心的話,我們真不知這叫甚麼勇氣。至於香港人的自豪,那麼自豪應不是迫財爺派了錢,而是港人用捐錢行動表現出市民遠比當官的關心社會貧困者,更重要的是今天「論壇」版一篇文章所講的:「收錢不等於收貨,如果收錢便收聲,那豈不等同承認這是一筆『掩口費』?」
你認同大改之後預算案的派錢是真正利民紓困的措施嗎?你會與建制派一樣「凝聚」掩口費這種「共識」嗎?若你不願被買起,你就要發聲了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